一次微不足道的數據錯誤,可能導致數十萬的虧損風險。在嚴苛的工業環境中,數據的精准不是優選項,而是生死線。合傑(HEROSYS) 憑藉自研主控晶片和深厚的固件技術積累,結合自研演算法,將產品的UBER(不可糾正錯誤比特率)降至超低的 10^(-17),為核心數據鑄就堅不可摧的屏障。壞塊要理解SSD為什麼需要ECC (Error-Correcting Code;糾錯碼),就需要先理解什麼是壞塊。壞塊指
本文將從技術原理、性能參數、相容性設計及應用場景等維度,系統解析 SATA 與 M.2 兩種主流介面的本質區別物理架構與介面形態差異(一)SATA 介面技術特徵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介面遵循 ATA 規範,採用 2.5 英寸標準尺寸設計,延續傳統機械硬碟的物理形態。該介面通過 7 針數據排線與主板 SATA 控制器連接,並需額外配備
在當今數位化時代,固態硬碟(SSD)憑藉其讀寫速度快、抗震性強等優勢,逐漸成為電腦存儲設備的主流選擇。然而,許多用戶在使用固態硬碟時,都會關心一個問題:固態硬碟的壽命有多長?要瞭解固態硬碟的壽命,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固態硬碟的工作原理。與傳統的機械硬碟(HDD)不同,固態硬碟沒有機械部件,它是基於閃存晶片來存儲數據的。閃存晶片由許多閃存單元組成,每個閃存單元可以存儲一定數量的電荷,通過改變電荷的狀態來
如果你現在使用的是ATX主板,或者MATX主板,那麼主板上大概率會給到四個記憶體插槽。大家有沒有想過,要是把四根記憶體插槽全部插滿,那得多爽啊。事實上,即使主板上有四根記憶體插槽,我也不建議大家插滿。原因很簡單,四根記憶體插滿後,性能反而會變弱。消費級處理器所支持的記憶體通道一般就是雙通道,而面向商用領域的處理器才會提供四通道或者八通道的支持,即使插滿四根記憶體,它也並不是四通道,還是雙通道,理論
幾十年來,伺服器環境中的數據存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磁帶到硬碟驅動器 (HDD),再到固態硬碟 (SSD)。每一次技術變革都帶來了性能、可靠性和效率的提升,但沒有哪一項技術像 SSD 一樣,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固態存儲的出現標誌著現代數據中心和企業級計算架構的關鍵轉捩點,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數據的訪問、傳輸和大規模存儲方式。與傳統的旋轉磁片 HDD 不同,SSD 利用 NAND 閃存存儲數據,
Trim和垃圾回收是現代SSD採用的科技,用於改善效能和耐用性。 當SSD剛剛從箱中取出時,所有NAND塊都是空的,囙此SSD可以通過一次操作將新數據寫入空塊。 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空塊會被使用並包含用戶數據。 為了向已用塊寫入新數據,SSD將被強制執行讀取-修改-寫入週期。 讀取-修改-寫入週期會降低SSD整體效能,因為SSD現在必須執行三次操作,而非一次。 讀取-修改-寫入週期還會導致寫入放大,
M.2規範為M.2卡和插槽介面定義了12種卡鍵或卡槽; 其中許多保留供今後使用:當前定義的M.2卡鍵(僅B和M適用於M.2固態硬碟)數據來源:M.2固態硬碟剖析, SNIA, 2014年6月。特別針對M.2固態硬碟,有3種常用的卡鍵:B卡鍵邊緣接頭可以根據您的設備支持SATA和/或PCIe協定,但僅能支持PCIe匯流排上最高達到PCIe x2效能(1000MB/秒)。M卡鍵邊緣接頭可以根據您的設備